提到巴伐利亚,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喜欢旅游的童鞋会想到雄伟壮丽的阿尔卑斯山;
想到梦幻浪漫的新天鹅堡;
想到中世纪建筑艺术集合的小城班贝格;
想到古罗马时代延续至今的古城奥格斯堡;
想到巴伐利亚的女性传统裙装Dirndl和男性的大皮裤;
当然,还有那静静流淌的蓝色多瑙河。
喜欢吃喝的童鞋会想到种类繁多的各式精酿黑白啤酒,想到咸水猪蹄大白肠。
喜欢运动的童鞋会想到安联球场的德甲扛把子拜仁慕尼黑;
想到裁缝兄弟分家而诞生的阿迪达斯和彪马。
从事汽车行业的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宝马、奥迪、曼、西门子、库卡机器人等一众制造业的业界巨头。
作为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州,巴伐利亚因为土地肥沃、牧草优质,从祖上到二战后的漫长岁月里,都是以农牧业作为主业。
很难想象,这里的男人们几十年前还穿着大皮裤打铁制革种地放牧喝啤酒,女人们穿着Dirndl去纺织挤奶做奶酪,几十年后深居内陆的巴伐利亚高精尖技术产业云集,发展成了德国乃至欧洲的“高原名州,创新高地”,成就了德国版本的加利福尼亚州之名。
历史上与德国北部地区纷纷宗教改革,大多信仰新教不同,巴伐利亚人一直是德国天主教的忠实粉丝和大本营,历史上多次为天主教抛头颅洒热血,堪称捍卫德国天主教的“巴伐利亚之盾”。
在这里,沐浴在南德充足阳光下、无酒不欢的巴伐利亚人热情而奔放,有一种暖色调的德味,而北德地区原普鲁士的地盘则总给人一种刻板的冷色调。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德国味,恐怕就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巴伐利亚。
传统上近千年的独立或高度自治造就了巴伐利亚人独特的气质,这种独特的气质给了他们勇气和智慧,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落后的巴伐利亚变成了当今德国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一方乐土。
那么,巴伐利亚人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概况
巴伐利亚州又称拜仁州,巴伐利亚是拉丁语音译,拜仁是德语音译。
巴伐利亚州地处德国的东南部,总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是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占德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总人口1300万,是德国第二人口大州(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约占德国总人口的16%,其中近七成信奉天主教,首府慕尼黑。
经济实力方面,2021年巴伐利亚州的GDP总值高达5490亿欧元,仅次于北威州的6460亿欧元,占德国总GDP的18.1%,而排名三、四名的分别是巴登符腾堡州和黑森州,分别占比15.2%和8.7%。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年的南德四邦国(巴伐利亚、黑森、巴登、符腾堡),抱团抗拒北面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统一,如今这四个邦国的现代变体,已然成为德国经济版图中的巨无霸,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和黑森州,三州GDP数据占到德国GDP总量惊人的42%。
而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命运更是跌宕起伏。200年的维也纳会议,北威州的前身,莱茵兰地区被丢给普鲁士王国时,作为普鲁士的一块飞地,一度遭到柏林的嫌弃。
然而19世纪中期这里发现了巨量的煤,继而形成著名的鲁尔工业区,让莱茵兰一飞冲天。
直到今天,数次产业升级的鲁尔工业区重新焕发生机,以鲁尔工业区为核心的北威州成为德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作为普鲁士核心本部的勃兰登堡等地区,如今却成为德国的经济洼地,人少钱少,真是时也命也。
话题回到巴伐利亚。
地形上,巴伐利亚州南高北低,南部为阿尔卑斯山地和高原(楚格峰海拔2962米,是德国最高的山峰),中、北部为丘陵和平原。
全州境内山多峰高,河流纵横湖泊棋布,风景极其优美。
巴伐利亚州深居内陆、又位于高原之上,按理说交通应当不太便利,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受到限制。
但现实情况是,巴州与德国其他州、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十分方便,硬件上有了两大河的航运助力,分别是多瑙河和美因河,以及沟通两大河的美茵-多瑙运河。
通过这条运河,深居内陆的巴州可以通过美因河连接黄金大动脉莱茵河。
而多瑙河则让巴州水运可以顺流而下,与下游的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等国更为频繁方便的交流。
简史
作为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地区,巴伐利亚这个名字可谓几乎贯穿整个德意志第一、第二、第三帝国,直到现代德国。现在巴伐利亚仍然有着自己的文化独特性,许多当地的居民都强调自己和德国其他地区(尤其与原普鲁士各州)的区别,尤其强调自己的南德方言。
颇为久远的琐碎历史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既然说到巴伐利亚,就不能不提慕尼黑。
作为德国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的南德第一大城市,慕尼黑将现代繁华和古朴传统演绎的恰到好处。
这里既有著名的慕尼黑王宫、玛利亚广场,又有规模庞大的奥林匹克公园、拜仁慕尼黑主场,同时也是宝马、西门子、安联保险等跨国巨头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当然还少不了慕尼黑双雄—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大学,这座城市人均GDP超过8万欧元,但是这里放眼望去,几乎没有高楼大厦。
慕尼黑的建城者是来自韦尔夫家族的狮子亨利,这位身兼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的大神,率领军队越过易北河,为德意志人打下大片东边斯拉夫人的地盘,还属于边打边建立领地那种,最终他建立了从波罗的海到阿尔卑斯山的庞大领地,包括后来的汉诺威公国。
这属于典型的功高震主,也引起了其他诸侯的忌惮。经过一番拉锯战,狮子亨利失去权势,被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一世皇帝罢免了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职位。
1180年,巴伐利亚公国被赐予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从此,这个家族就和巴伐利亚深深的绑在了一起,直到1918年王冠落地,该家族统治巴伐利亚长达近800年。
就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入主巴伐利亚的同时,霍亨索伦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还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忠实马仔,为皇帝鞍前马后。终于,霍亨索伦家族在祖宗之地索伦伯国的基础上,得到了纽伦堡,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确实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传奇的开挂家族。如果用交通工具形容的话,在同一条大路上,哈布斯堡家族开的小轿车前进,霍亨索伦家族开着拖拉机前进,而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则是开着超跑,还带氮气瓶那种。
在站稳巴伐利亚之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继续站队帝国皇帝。为表其忠诚,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腓特烈二世在1214年将莱茵宫廷伯爵位置赏给了时任巴伐利亚公爵路德维希一世。于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有了两块重要根据地。
1317年,路德维希一世的曾孙,莱茵侯爵鲁道夫一世和神罗罗马帝国皇帝路德维希四世分家,长支称为普法尔茨家族,世袭莱茵宫廷伯爵(即后来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幼支称为巴伐利亚家族,世袭巴伐利亚公爵。
1356年,普法尔茨系统获得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的资格。尽管巴伐利亚系统实力更强,但诸侯们显然不会接受同一个家族占据两个选帝侯位置。
但在1623年的三十年战争中,普法尔茨因为对抗哈布斯堡王朝,选帝侯资格被转移给巴伐利亚系。另说一句,三十年战争起始阶段,是以普法尔茨为首的新教联盟对抗巴伐利亚为首的天主教联盟,所以三十年战争初始完全可以视作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内战。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普法尔茨还是被授予帝国第八个选帝侯资格。
加上一直到18世纪中期才脱离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掌控的科隆大主教选帝侯资格。所以,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实际上掌握了三个选帝侯资格,只能说恐怖如斯,政治能量拉满。
1777年,幼支的巴伐利亚绝嗣,巴伐利亚领地由长支普法尔茨继承,分裂400多年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两大领地终于实现合并。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巴伐利亚公国升级为王国,并在随后的拿破仑战争的前中期站队拿破仑,加入莱茵邦联。
巴伐利亚人跟在法国人身后,一路东进,从奥地利夺得了大片土地,实力实现扩张,并在拿破仑战争的后期,依靠及时反水拿破仑,成功保住绝大部分领土,而北面的萨克森王国则因为没有及时跳反,差点遭到普鲁士等国的瓜分。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在民族大义和出于对法国的恐惧和憎恶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和以巴伐利亚为首的南德四邦组成联军,共同抗击法国入侵德意志,并成功反推至法国境内,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打败宿敌法国,使得民族主义爆棚到极致的参战德意志各邦国已经无法再回避德意志的统一问题了。
于是1871年,在各国的民族主义裹挟下,北德意志邦联和南德四邦签署合并条约,建立德意志帝国,北德意志邦联主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进位德意志帝国皇帝。
尽管统一成一个国家,但巴伐利亚等邦国仍然获得了高度自治权,拥有独立的军队、外交等“独立主权国家”权力,帝国皇帝无权过问巴伐利亚国内事务。
尽管巴伐利亚仍然拥有高度自治权,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持续推进,铁路在德意志帝国境内的全面铺设,经济上的高度连接,使得帝国境内各邦国再也无法保持完全独立性,连作为领头羊的普鲁士都“溶解在德意志内”,更不用提巴伐利亚等邦国了。而巴伐利亚王国此时的国王路德维希三世面对巴伐利亚王国的权力让渡,选择了醉心修建新天鹅堡,以表达对普鲁士不断蚕食权力的抗议。
1918年10月底,无法忍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基尔港首先发生士兵起义,继而军队起义浪潮席卷全德,作为最大支柱的军队叛变使得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
而德意志帝国辖下统治着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也同样面临着困境。和平主义的艺术工作者,巴伐利亚时任国王路德维希三世于是在1918年11月12日,发表了《阿尼夫宣言》,宣布放弃所有士兵和官员的效忠,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在巴伐利亚长达738年的统治就此终结,此后,巴伐利亚作为德意志帝国的一个自由州而完全融入了德意志国家。
那么,作为德意志诸多邦国实力颇强的巴伐利亚王国为什么没有成为德意志统一的第三极力量呢?
只能说是生不逢时。
前文有提到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开着拖拉机追逐开着小轿车的哈布斯堡和开着跑车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跑车虽好,但油箱太小,续航有限。于是,先是被经济型轿车的哈布斯堡家族超车,再被一路修修补补的拖拉机霍亨索伦碾压而过,相对普鲁士和奥地利,巴伐利亚的劣势显而易见。
首先,统治范围的区别。在19世纪那个民族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德意志地区的诸多邦国,具有跨国、跨民族特征的只有普鲁士、奥地利和汉诺威。
普鲁士王国除了德意志地区的勃兰登堡外,还有东普鲁士和波兰的一部分,奥地利除了奥地利本部,还有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地区,汉诺威除了本部,当然还有共主邦联的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只有巴伐利亚王国,实力虽强,但仅限于帝国内部,影响力实在有限。
如果说要算德意志地区的第三极统一力量,19世纪前期只能是普鲁士、奥地利和汉诺威,巴伐利亚只能作为第二梯队,其实力仅比紧随其后的萨克森等国强出那么一点点,因此,巴伐利亚到了德意志后期,虽然是跑车的潜力,但再也跑不动了,等待它的命运只有被统一。
产业转型升级
那为什么巴伐利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德国较落后的农业州,又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而东山再起呢?
都说巴伐利亚是德国版本的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的特征是什么呢?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特色农业。而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的经济特征也是类似。
巴伐利亚85%的土地为农业用地,拥有近10万个农业企业,尤其以特色强、价值高的有机农业产品最为著名,包裹谷物、啤酒花、奶酪等。州政府利用创新科技和数字技术,帮助农民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这种可持续的道路发展思路非常值得我国建设美丽乡村和发达农业发展的学习。
如果说美国的硅谷是凭借地理优势位置和斯坦福大学极其成功的产学研模式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那么地处山区、远离海洋的巴伐利亚州是如何发展起高新技术产业的呢?
第一,我们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巴伐利亚州地区山区的特点限制了其交通运输的发展,巴政府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州政府集中资金,力求改变交通运输的劣势,建设成了具有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和航空运输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慕尼黑更是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交通中心,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
第二,我们都知道能源供应是各类经济活动开展的前提,但是巴州先天上远离能源供应地。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巴政府竭力发展新能源,扩建能源供应基地,尤其是利用好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从质量上和数量上保证了巴伐利亚的能源供应,提升了巴伐利亚新兴工业的产品竞争力。
第三,产学研模式的再创新。巴伐利亚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比如位于慕尼黑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全球著名的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和原西德航空研究试验中心,这些高科技机构是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而巴伐利亚政府正确的施政方式则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巴伐利亚州在汽车业、信息通讯、生物技术、金融、纳米技术、微电子等行业保持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出了数千家高新技术公司,其中很多属于隐形冠军企业。作为德国经济实力最强的联邦州之一,巴伐利亚是四分之一的德国DAX指数企业所在地,20%以上世界领先的大企业总部所在地,大约60%以上的巴伐利亚人从事电子电器、车辆制造,航天航空等新兴工业。这些使得巴伐利亚的产业不仅在欧盟内部具有统治力,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一顿收割,贸易顺差也随之而来,赚到的资金再继续循环到创新发展中,以保持德国高端制造的竞争力。
以巴伐利亚为代表的德国发展道路,向世人展示了如何以制造业吸收大量就业人口,始终坚定地以发展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并且能够经受住货币放水刺激金融地产泡沫的诱惑,安心专注于制造业,持续保持技术创新。尤其是这最后一点,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到。
启示
对于我国来说,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但资源整合力度显然不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各地政府可以参照巴伐利亚州政府模式,实施政府前瞻性引导、行业协会深度参与、企业和研发机构作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和管理发展。
我想在这一点上,合肥市政府的产业政策到目前为止做得相当成功和极具前瞻性,新型显示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集成电路实现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环节产业链,人工智能则实现了从基础应用到底层硬件和智能终端及行业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依托中科大、合工大等知名高校院所的科研实力,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不断孵化新技术、培训新产并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