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⑴.自称。
书面语称谓:吾。
口语称谓:我。
民间俗称:俺。
其他自称/自谦还有:本人、余、愚、鄙人、在下等等。
⑵.夫妻。
①.女子称配偶:
书面语称谓:丈夫。
口语称谓:汉子。
民间俗称:老公。
其它:郎君,相公,官人等。
②.男子称配偶:
书面语称谓:妻子。
口语称谓:婆娘。
民间俗称:老婆。
其它:娘子,内人,内子等。
③.对应关系:
丈夫对应妻子,是书面语称谓。
汉子对应婆娘,是口语称谓。
老公对应老婆,是民间俗称。
⑶.平辈。
①.称同一血亲下年长于自己的男性:
阿哥、哥哥。
其他:老哥,哥子,老哥子等。
古称:阿兄、兄兄。
汉族原始古称,如今已经很小有人如此称呼自己的兄长了。
②.称兄之配偶:
阿嫂、嫂嫂、嫂子。
③.称同一血亲下年幼于自己的男性:
阿弟、弟弟。
其他:老弟,兄弟(特指弟弟)。
④.称弟之配偶:
依从其丈夫称呼时使用:
全称——简称。
阿弟妇,弟弟妇——弟妇。
另:兄弟妇,老弟妇——弟妇。
依从其子女称呼时使用:
全称——简称。
阿弟媳妇,弟弟媳妇——弟媳妇。
另:兄弟媳妇,老弟媳妇——弟媳妇。
其它称谓:弟妹。
⑤.称同一血亲下年长于自己的女性:
姐姐。
古称:阿姊,姊姊。
⑥.称姐之配偶:
全称——简称。
姐姐夫——姐夫。
⑦.称同一血亲下年幼于自己的女性:
阿妹、妹妹、妹子。
⑧.称妹之配偶:
全称——简称。
阿妹夫、妹妹夫、妹夫子——妹夫。

2.详细解读。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人们的自称是相当多的,像什么吾、我、朕、俺等等。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自称会如此的繁杂呢?
这是因为古人的等级观念非常的强烈。
一个人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从事何种职业?针对什么人等等都有专门的自称。
比如:帝王专用“朕”;军人专用“我”;太监专用“咱”等等。
很多的自称我们今天已经没怎么使用了,所以我们就只对一些还在使用且使用率比较高的几个自称做一下解释!
【我】
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到的这个自称:“我”。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我”原本是给军人用的。
“我”其实就是:“握”,握手的握。当然这里的“握”不是指握手,而是指握戈!打仗时用到的武器——戈。
当然咯,这个戈也不单单仅指戈这一种武器。它实际上是打仗时所有能用到的武器的一个代表而已!
握戈以待,一击必胜!
【我的释义】
手握战戈,入肉三分,连成一体。戈为武器,人亦为武器。
无上尊荣,护国之士称“我”!
天下万民皆护国,则天下万民皆为“我”!
【我的传播】
那么“我”这个军人专用的自称是怎么传播开来的呢?
这里就要说到我们国家古代的兵役制度了!
在古时候啊,打仗是非常常见的。
那时候一到打仗的时候,基本上,家里有三弟兄的就必须去一个服兵役。有五弟兄的就必须去两个服兵役。
战事如遇吃紧之时,二去其一!
若有亡国之危,独苗都得上!
这样就造成了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军的情况。待到之后仗打完了天下太平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士兵了。
于是,很多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就要返回原籍,回到他们的老家。
这些人由于在部队里面服兵役的时候习惯了称“我”,所以当他们回到老家之后也没能改过来。
所以,渐渐的“我”这个军人专用的自称就开始在民间盛行起来了!
【俺】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自称中的这个民间俗称“俺”!
首先我们来看“俺”的字型。一个单人旁加一个奄奄一息的奄。
第一人称用单人旁(亻)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因为在“我”肯定是人的情况下是不须要特别去标明的!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去推测一下,俺这个自称它原本只有一个读音是没有文字的。
所以当后来人们在要书写它的时候才发现它居然没有字。于是人们就根据它的读音找了个同音字“奄”。用这个“奄”字来表音,再加上一个表义的“亻”来与原本的“奄”相区别!就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俺”字!
有人或许会疑惑,这个“奄”和“俺”现在的读音并不一样啊?
这是因为“奄”原本就有两个读音。
分别是an(安)和yan(烟)。
其中自称的俺和尼姑庵的庵取的是前面一个读音。
而淹水的淹和阉割的阉又取的是后面一个读音。
至于“奄”的本字,现如今的普通话仅保留了它的后一种读音两种声调!
【咱】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另一个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流行的自称:“咱”!
“咱”一共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是za,另一个读音是zan。
分别来源于铡刀的铡和斩断的斩。
【咱的释义】
咱:族中一口,息下无心。
口中自己,铡斩之身。
极端卑贱,绝息之奴称咱!
好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叫做:“绝息之奴”?
绝息之奴就是指被斩断了子息之根的奴才!
通俗一点而言就是指被阉割了生殖器官的男性奴隶!
那么在古代什么样的人会被拿去阉割了呢?
哎,对了。是“太监”!
所以说,在我国历史上,凡是由汉人所建立的朝代中,只有太监才会被称之为:“奴才”!
也只有奴才才会自称为“咱”。
因为这个“咱”就是给他们量身定制的专用自称!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咱”的这两个读音是不可以混用的。
咱字读“铡”音要比读“斩”音要略显高贵一些。
那么为什么发“铡”音的咱要比发“斩”音的咱高贵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不管咱字发哪个音,它都是将男性的生殖器比喻成“头”!
古时候犯了死罪的人是要被人推到菜市口去砍头的。
砍头有两种工具 ,一种是大砍刀,另外一种就是特制的铡刀。
普通人只能用砍刀砍头,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达官显贵们,在犯下死罪要被砍头时才有资格动用铡刀来进行斩杀。
也因此,咱字双音。铡音贵于斩音!
所以,只有极小数有权有势的大太监才可以自称为“咱(za)”,且可以加“家”字,而成:咱(za)家。
而绝大部分无权无势的小太监(少监)就只能自称为:“咱(zan)”,且不可以加“家”字!
这里所说的小太监其实叫做“少监” 。只是很小有人知道,所以我们才用“小太监”来代替了。
为什么铡音的咱可以加“家”字,而发斩音的咱却不可以加“家”字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家是什么?最直接的答案,家是一间屋子。
只有当一个太监到达了可以称咱(za)的时候,它才可以有资格拥有自己独立的一间屋子。也就是他的“家”。
而那些还在称咱(zan)的小太监(少监)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的。只能和众人一起睡在大寝室里面!也因此他们没有资格在咱(zan)后面加上“家”字!
另外大家要注意一点:咱称是不可以随便加“们”、“俩”、“仨”之类的字的。
太监只能是在与太监交谈时才可以加上面这些字。
而当他们与非太监的普通人进行交谈时。在要表达“咱们”的意思时是绝对不可以加上“们、俩、仨”这些字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话就是把对方也拉入了“咱”的行列,这是对他人的极端不敬!
在不可以加“们”字的情况下,他们要怎么做才可以表达“咱们”的意思呢?
很简单,将“咱”字的读音稍微拉长一点,一个字拉长到两个字的长度就可以了!
正因如此,单字的“咱”才会具有双字“咱们”的意思!
【残缺的咱】
好了,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专门给残缺之人用的残缺的“咱”!
Ⅰ.咱是专门给太监奴才量身定制的专用自称。
Ⅱ.咱字有“铡刀”的“铡”和“斩断”的“斩”两个读音。
Ⅲ.发“铡”音的咱比发“斩”音的咱要“高贵”一些!前者可以加“家”字,而后者不可以加“家”字。
Ⅳ.咱称不得随意加“们”、“俩”、“仨”等字。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还有就是:咱称“我和你”区分不明。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都知道,太监是皇家的家奴。
所有的“咱”都不具有私产,它们的一切都属于皇家。包括它们自己!
所以它们是不能与正常人一样的表述“我和你”的!
比如下面这句话,他们就不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去表达。
你这件衣裳真好看,比我那件体面多了!
他们只能这样说:咱这件衣裳真好看,比咱那件体面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都知道,做奴才的人啊,他们是没有也不可以有你的我的的概念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一切都不属于他们自己。什么是你的?什么又是我的呢?统统都是他们的主子的。你用那是主子赏给你用的,并不代表它就属于你了!
也正因如此,咱的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区分不了。
所以我们说:咱是一个残缺不全的自称!正如它的使用者是一个残缺不全者一样!
【太监之谓“公”】
太监自称为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谦。以表明自己是一个已经被斩断了阳根的阉人,算不上是个男人了!
自我之称应当谦虚。而反过来,称呼他人那就必须足够的尊重!
所以说他人称呼太监为“公公”,实际上是对太监的一种尊称。
当然这也可以算做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性的称呼方式。
必尽人家下面都已经被“咱”掉了。难道还不值得让大家给他们一点安慰吗?对不对?!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称太监的“公公”与称祖父的“公公”是没有任何关联性的。
二是“老公”的“公”与称太监的“公”仅仅只是取义相同而已。其他也没有任何的关联性!
某些人说太监年老之后,人们尊称他一声“老公公”,说什么“老公”就是“老公公”的简称。这完全就是极限无知的表现!
这种人连古人造称的基本常识都不懂。古人讲究阴阳平衡,老公之称若与太监相关,那“老婆”又是指何人呢?
太监本身就是一个阴阳人。一个太监又何来配偶之说呢?
称太监的“公”与“老公”的“公”唯一相同之处就在于这个“公”字都是指雄性。
公上加公就是雄性中的雄性的意思!
把雄性换成男人,那么称太监的公公的含义就是:男人中的男人,比男人更男人。
说好听点这是安慰,说难听点它就是讽刺。
人们只有在认为一个人已经不是男人的情况下才会去安慰他说:你比男人更男人!

好了,了解完自称之后我们再来一起了解一下夫妻之间的互称。
我们依次从书面语称谓到口语称谓再到民间俗称来进行讲解。
【丈夫】
丈夫前面的这个“丈”字它就是一个形容词,表示高大的意思,并无多少的实际意义。
古时候七尺为一丈。所以丈字就是指七尺男儿。
当然古时候的一尺跟我们现在的一尺不太一样。古时候的一尺比我们现在的一尺要短一些。古时候的七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七左右!
而丈夫后面的这个夫字其义取自一人独大!
夫字源出于“父”字。这点我们将在后面介绍“父”字时更详细的给大家介绍。
“父”字之称由大氏族降级入小家庭之后。家庭成员中的妻子与孩子均将这个家庭的守护者,即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爸爸称之为“父”。
而后,人们认为这个家庭中的妻子与孩子是两代人,不宜同称。因而取一人独大之意而另造了一个“夫”字专用于女子称呼自己的配偶。而“父”字则仅留予子女用。
因为“父”字是“保护、守护”的意思。夫字又源出于父字,所以同样也具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另外“夫”字又是“扶”字的本字。所以它又具有了“相互扶持”的含义!
综合起来“丈夫”的含义即为:相互扶持,厮守一生的郎君,高大威猛的汉子。女子的守护者!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夫字有两个。分别是一大夫和二人夫。要注意区分!
一大夫用于称谓,如:丈夫,夫人等。
二人夫用于名词,如:匹夫,民夫等。
【妻子】
在解释妻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一个基本常识。
这个基本常识是什么呢?
那就是:本人配偶称妻;他人配偶称妇。
这里的“他人”仅指弟及晚辈。确切而言是仅指晚辈!但由于古时候有:长兄如父,待弟如子之说,所以才宽泛用于称弟之配偶。
也就是说,称呼别人的老婆绝对不能用“妻”字;而称呼自己的老婆呢,又绝对不能用“妇”字。
今天我们只讲“妻”字。至于“妇”字呢,我们后面到了晚辈的章节里面会有详细的解说。
【妻字的释义】
妻(萋):手举禾苗辛勤劳作的女子。手为劳动之意,草为禾苗、农作物的意思。妻即指勤务农事的女子!
民以食为天,天赐神草,可养万千生灵。
妻字源出于“祈(乞)”,吃亦同出。
因为远古时期的人们都是靠老天爷赏饭吃的。
所以要祈天地福泽,乞风调雨顺,求五谷丰登!
妻出于祈,祈亦为乞。
祈祷——乞讨——妻讨。
所以婆娘必须讨,方可久得!
【两点说明】
Ⅰ.禾苗的禾字产生于妻字之后。在禾字产生之前所有的禾苗与其他杂草皆称之为草。之后人们将草分类,有用的草称之为禾,没用的还叫做草。
禾:短于木,音出于“活”。此草虽短于木,然其所产却可以食之而让人活!
Ⅱ.古时候有两个“妻子”,一个是文人笔下的“妻子”,指的是妻+子,通俗而言就是指自己的老婆和儿子。
这是一个词语,但不是称谓。
还有一个“妻子”是民间的“妻子”,仅指妻一人。
这里的“子”是中性之子,同嫂子、妹子之子。这个才是称谓!
妻子:仅指妻一人。
妻男:妻+子。
妻女:妻+女。
妻息:妻+子女。
后来民间普遍用“妻儿”一词来替代了“妻息”!“妻男”则因无人使用而失传了。
而妻子则统一为仅指妻一人!
【两点释疑】
Ⅰ.为什么“妻”字仅可用于自己,不可用于他人呢?
这是因为“妻”字源出于祈(乞)。它是祈祷的祈,也是乞求的乞!
祈祷最重要的是诚心。所以,必须本人亲自祈,不可由他人代劳。也不可以代替他人去祈祷。
如果连祈祷都不是自己亲自祈的,那你又何谈诚心诚意呢?
Ⅱ.为什么“妻”字只可以大老婆用,小老婆不可以用呢?
其实这一点,我们只要了解了“妻”字的古字型就明白了。
一个女子手里高举着禾苗。你说她在干什么事情呢?当然是在干农活啊!
我们华夏民族是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的认知中,从事农业生产那就是绝对性的第一正事。而这之外的其他事情统统都被算做是副业!
所以只有明媒正娶的正室才能称做妻;而那些花钱买来的则只能称做妾!
【汉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女称配偶的口语称谓“汉子”!
汉子的称谓产生的比较晚,但它却是一个民族永恒的荣耀!
在我国汉朝武帝之时,汉军铁骑令北方游牧民族闻风丧胆。剑锋所指,四夷皆服。因而,汉族男子也被人尊称为“汉子”。享男子汉大丈夫之威名!
正是这份无上的荣光才让“汉子”这个尊称渐渐被引做一个女子对自己丈夫的口语称谓!
【婆娘】
婆娘一称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谓了。它是由“娘”字的本义向两翼扩展而去所形成的称谓。
娘字本义所描述的场景是指一个女人由少女向少妇转变的时候。
那么它的两翼向前是少女,向后是少妇。
表示少女的是姑娘,而表示少妇的自然就是婆娘!
那么为什么要用婆字搭配娘字组合成婆娘一词来表示少妇之意呢?
那我们首先就要知道“婆”字是什么意思?
波是指乳房,婆是指哺乳之母!
就是指一个女人刚刚生下了小孩,正在给她的孩子喂奶的这样的一个女人就叫做婆。
这一阶段刚好就是一个女人还处在少妇的时期。
接合女中良人的“娘”字。组成了“婆娘”一称来指已婚已育的年轻女性。
后又被用于称妻!
*注:至于后来娘字是怎么由称妻变成了称母?我们会在后面对母亲的称谓的章节中再详细说明!
后来,“婆娘”一称又被人更易为:“娘子”。以便去除它的粗俗之气而增加它的文雅之气!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觉得“婆娘”一称很粗俗呢?
这是因为古时侯很长一段的时间里是没有“少妇”这个词的。而表达“少妇”的意思的就是婆娘。
这一时期的女性既已经经历过了人世之事,又年轻漂亮。所以很多的粗俗之辈就经常拿她们开玩笑。
粗俗之人的粗俗之举却连带着让“婆娘”这个称谓也让人觉得粗俗了。
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古人更“婆娘”为“娘子”一称了!
娘字的演变:
娘/新娘——姑娘——婆娘/娘子——娘亲/娘。
【老公和老婆】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老公、老婆”这对民间俗称!
老公、老婆的老字是长久的意思,指的是两个人需要长期生活在一起。
而老公、老婆的公字和婆字的取义就不太雅观了。
公指的是雄性动物,婆指的是雌性动物。这里指的是人类中的雄性和雌性。
所以说“老公、老婆”的本质就是“人公、人婆”。同“鸡公、鸡婆;狗公、狗婆”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老公、老婆的原始取意就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雄性和雌性。
当然咯,如果你觉得这么解释不太雅观。那么我们也可以对它们的取义稍做改良。这无非就是改了几个字,其实意思还是一样的。
老公、老婆的改良取义:长相厮守在一起的男子和女子。
【关于“老公、老婆”的说明】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老公不是“老公公”的简写;老婆也不是“老婆婆”的简写。
老公、老婆这一对称谓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只是因为它们是民间俗称,不被官方所认可。
而官方自然不可能去推广他们不认可的称谓。
这就导致了“老公、老婆”这种的民间俗称的传播途径只有人们生活中的口耳相传!
这种传播途径是很慢的。也因此有很多的人在有电视机以前他都不知道有“老公、老婆”这组称谓的存在。
“老公”的“公”与称太监的“公”仅仅只是取义相同而已。其他也没有任何的关联性!
某些人说太监年老之后,人们尊称他一声“老公公”,说什么“老公”就是“老公公”的简称。这完全就是极限无知的表现!
这点在前面的自称“咱”字释条下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返回去再多研读几遍!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某些去过日本的人发现日本那边的“老婆”是“老婆婆”的意思。他们就以为是我们中国这边搞错了。实际上是日本人当年只学去了一个“老婆婆”,并没有学过去“老婆”。所以日本人觉得“老婆婆”两个“婆”字重复了就减掉了其中一个“婆”字。于是就成了他们那边的“老婆”了!
日本人在学习中国的这些称谓时,绝大部分学的都是官方所认可的标准称谓或者是一些流传度很高的称谓。
而盛行于乡野小民之间的民间俗称,他们要么不知道有,要么看不上。
比如:息子和儿子。他们肯定会选官方所认可的标准称谓“息子”;而民间俗称的“儿子”在他们眼中那就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而“老婆”刚好就是他们眼中那上不了台面的民间粗俗之谓!

本节的最后我们再一起来对与自己平辈的兄弟姐妹做一下了解。
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一个称谓使用上的基本原则。
那就是对兄及长辈要使用称谓来进行称呼。而对自己的配偶以及弟及晚辈要使用名字来进行称呼。
所以对平辈的称谓就分成了两类。
对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及他们的配偶的称谓是直接使用型的。
而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及他们的配偶的称谓则属于间接使用型的!
我们现在认识一下哥哥的哥。
【哥】——【阿哥、哥哥】
哥哥这个称谓是在五胡乱华时由五胡之一的匈奴人带入中原的。
所以说“哥”之称并不是汉人的原生称谓。在五胡乱华之前汉人是用“兄”字来称呼哥哥的。
但汉化后的哥与匈奴人刚刚带进来的哥又是有所区别的。 匈奴人刚刚带进来的哥它不单单只称兄,它还用来称父。
父子同称让汉人接受不了,所以汉化后的哥仅指兄不指父!
匈奴人的哥ge原本是没有文字的。它就只是一个读音。而它的读音刚好与汉字的“哥”字相同。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读音写做“哥”!
那么在这之前“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哥原本是唱歌的歌的本字。也就是说原本是没有歌这个字的。那时候的唱歌写做唱哥。
之后为区分称谓的哥与唱哥的哥而将唱哥的哥字添加了一个偏旁“欠”,写做“歌”。
之所以是要加上一个“欠”字旁是因为欠的古字型是一个人张大嘴巴高声说话的样子。所以这就等同于在哥字原来已经有的两张口之上再加了一张口。变成三张口了!
那么表示哥唱的哥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呢?
也不是!最开始的哥只有一张口。就是“可”,可以的“可”字!
也就是说,歌字的演变就是由一口变两口,再到三口。
可——哥——歌。
【可】
占卜时口念咒语及占卜完成后诵读占卜所获取到的卜辞。
古人极信巫蛊之术,凡事皆需占卜祸福吉凶。而巫师在占卜之时往往都是口念咒语手舞足蹈的。与人们在欢庆丰收之时的载歌载舞极为相似,所以可字又引指唱歌。
因为唱的好听,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听,从而又使“可”字渐生认可之义。
后“可”字即多用于表达认可、可以的意思。而它唱歌的含义则由双可叠加而成的“哥”字来表达了。
【嫂】——【阿嫂、嫂嫂、嫂子】
好了,了解完哥哥的来历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对哥哥配偶的称谓“嫂”!
嫂字之称是一个再分配型称谓。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嫂字并不是用来称呼哥哥的妻子的。
我们来看嫂字的释义:
帚——婦——妇:取形未取音。
扫——掃——嫂:取音未取形。
嫂:扫也。扫字的异变体,女扫即打扫卫生的女子。古时一个家庭里的卫生基本上都是由子之妇来打扫的。因而嫂字最早同妇而称子之妇。
后来逐步被妇字所取代而弃之不用了。于称谓的再分配中被分配于称兄之妻!
那么为什么要给兄之妻单独分配称谓呢?
这是因为如果不给兄之妻分配专用称谓的话,那对她的称谓实在不好设置。
我们来看,男子称配偶的字除去“嫂”字之外就只有两个。
一个“妻”字它仅可用于称呼自己本人的配偶,兄之妻不可用!
另外一个“妇”字就更加不能用了!妇字是给晚辈们用的。最多也只能宽泛用于称呼比我小的弟弟的妻子!而哥哥比我大,所以他的配偶不可以用“妇”字!
而嫂这个称谓不另行分配的话,它就会有可能失传了。因为几乎没人在用了!
一边无人使用接近于失传,而另一边又有这个需要。所以嫂称的再分配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阿弟、弟弟】
弟弟的来历非常的简单,就是取孝弟的弟字来做为称谓用于称父母所生而又年幼于自己的男性。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孝悌”它最开始时是“孝弟”。只是在“弟”字做为称谓使用之后,将原来“孝弟”的“弟”字加了一个心字旁上去就成了“孝悌”!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
【弟妇和弟媳妇】
对弟弟配偶的称谓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弟妇、弟媳妇和弟妹。
但确切而言只有两个。因为弟妇和弟媳妇其实是同一个称谓的不同版本而已!
弟妇是本称,弟媳妇是弟妇的代息称版本。
弟妇的含义非常的简单。弟就是弟弟,而妇是对晚辈的妻子的称谓,宽泛至弟。
所以弟妇的意思就是:弟弟的妻子。
而弟媳妇就是在弟妇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表示子女的“媳”字来做为标记,表示这个称谓专门用于代息称。
也就是说“弟媳妇”这个称谓是在我弟弟的妇跟随她的子女称呼的时候使用的!
我们来看弟妇和弟媳妇的区别:
使用弟妇时跟随丈夫称呼!
使用弟媳妇时跟随子女称呼!
弟妇——称呼对方为:哥哥、嫂嫂;姐姐、姐夫。
弟媳妇——称呼对方为:伯伯、伯娘;姑姑、姑爷。
*注意:弟媳妇已经是最小简称,不可以再简为“弟媳”!
我们来看“弟媳妇”这三个字的关系。
弟——所称之人的丈夫。
媳——所称之人的子女。
妇——所称之人本人。
这三个字里面只有“妇”这一个字是指所称之人本人的。弟字是指她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弟弟。媳字则是指她的子女,也就是我的侄子、侄女。
也就是说,弟与妇是夫妻关系;而弟与媳是父子、父女关系;妇与媳是母子、母女关系。
仅表述一个人的配偶和子女是不能够正确的表述其本人的!
*重点:
记住一点:所有的妇系借称都不是独立的称谓!它们仅仅只是它们所属的妇系本称的另一个版本而已。
它们所假借而来的这个“媳”字仅仅只是一个标签而已。并不参与到该称谓的原始释义当中。
所有的妇系借称都有其独立的释义格式!这点我们后面会学到的。
这个“媳”字的存在只是为了标记代息称这种特殊属性,以区别于跟随丈夫称呼时所使用的妇系正称。
尤其要记住一点:加了“媳”字就必须跟随自己的子女称呼!
要不然的话就等同于说你的丈夫是你的孩子了!
而如果跟着自己的丈夫称呼的话,是绝对不可以加“媳”字的!
否则就等同于说你的孩子是你的丈夫了!
【弟妹】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弟妹。
弟妹的含义非常的简单。它取义于:弟之妇如己之妹!
即:弟弟的妻子如同我的妹妹一般。
弟妹这个称谓是古人想要将“妇”字从平辈之中拿掉而搞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与“妇”字所对应的字是“婿”字。
所以就有一部分古人认为:既然“婿”字将平辈的妹给排除掉了,那么跟它对应的“妇”字也理应将平辈的弟排除掉!
所以他们就创造出了“弟妹”这个称谓,意图让其可以取代“弟妇”和“弟媳妇”!
但是“弟妹”这个称谓吧,它天生就存在缺陷。
“弟妹”一称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它的取意格式比较特殊。未被广泛认可!
二是它极容易被人误以为是“弟弟妹妹”的简写。
三是有让“妹”字具假借义之嫌。
如果“妹”字是假借而来的话,那你拿什么字来和它对应呢?
记住:孤称不立!
【姐姐】
在我国的历史上,在不同的地区。一共存在了两个“姐”字。
一个呢是在今天的四川盆地一带。古蜀人用“姐”字称呼自己的母亲。
这个“姐”是一个取音称。就是借用了“且”字的读音再加上表示性别的“女”字旁就合成了一个“姐”字。
而另一个“姐”字则是由“祖”字所改。
古时候有些地方的人称呼自己的外祖父叫“家家”,外祖母叫“祖祖”。
因为外祖母是女性,所以有些人就把这个“祖”字的示字旁给改成了女字旁。
这一改就改出乱子来了。原本它是女祖的意思。就是女字旁的“祖”字!它最开始的读音依然还是读“祖”。也就是说这个“姐”字原本是改型未改音的。
可它偏偏又和上面称母亲用的“姐”字写成一样了。后来的人们根本分不清,所以统一都读做姐(jie)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把“祖”改成了“姐”。还是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继续用的是“祖祖”。
正是因为混淆不清,所以后来不管是称母的“姐”还是称外祖母的“姐”,使用的人口也是越来越小。都被其他称谓给取代了!
也正因为“姐”的使用者越来越小,所以后世才会考虑将这个“姐”字给重新分配一下。让它代替因与“子”字同音而容易混淆的“姊”字来称呼自己的女兄。
之后的发展为:“家家”成为了外祖父母的统称,区分为:男家家,女家家。
注意,家字读做“嘎”!
而“祖祖”则发展成为了曾祖辈长辈的统称。即曾祖父母及外曾祖父母统称为:“祖祖”!
如今称母的“姐”和称外祖母的“姐”虽然用的人小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所以为了避免混淆,以单字“姐”指外祖母。用“阿姐”指母亲。用双字“姐姐”指姊姊!
如果后世再也没有人称外祖母为姐,称母为阿姐了,那么“姐”和“阿姐”就可以完全合并到“姐姐”里面去了!
姐——外婆。
阿姐——妈妈。
姐姐——姊姊。
【妹】——【阿妹,妹妹】
妹字的来历就很简单了。就是“女未”,指还没有婚配的女子。
我们来看它的释义。
未:木成尚无花。
就是说一颗树已经长的很大了,枝繁叶茂的。但它却还没有开花!
妹:女成尚未嫁。
指的是一个女子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已经很成熟了。但她却还没有婚嫁!
引用做为女弟的口语称谓!
【姐夫和妹夫】
姐姐的配偶叫做姐夫。妹妹的配偶叫做妹夫。
这个就简单了。姐就是姐姐,妹就是妹妹。夫就是丈夫。
姐夫:姐姐的丈夫,简称姐夫!
妹夫:妹妹的丈夫,简称妹夫!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的是,妹妹的丈夫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被称做“妹婿”。
平辈用夫,晚辈用婿!
但古时候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待弟如子,待妹如女之说。所以就把婿宽泛到了平辈但年幼于己者,也就是自己的妹之夫。
但后来人们又认为:所谓的待妹如女表达的是兄嫂对妹妹的疼爱之情。无论她比自己小多少岁,哪怕她比自己的息女还要小。也无法改变她和自己是平辈的事实!
还是不宜将妹妹与晚辈混为一谈的好。
所以才将“妹婿”又改成了“妹夫”!

延伸。(堂亲加堂,表亲加表。)
堂亲:(叔伯系为堂。)
堂哥——堂嫂。
堂弟——堂弟妇(从夫)/堂弟媳妇(从息)。
堂姐——堂姐夫。
堂妹——堂妹夫。
表亲:(姑、舅、姨系为表。)
表哥——表嫂。
表弟——表弟妇(从夫)/表弟媳妇(从息)。
表姐——表姐夫。
表妹——表妹夫。
